小经直击 | 上海普陀区首批57名康复者“出舱”
点击“人民日报经济社会”可以订阅哦
4月9日下午
上海普陀区跨采中心方舱医院
首批康复者“出舱”
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记者
邱超奕、申少铁在现场
为您带来“小经直击”
“这边来,行李、脚底再消下毒。”
“谢谢啊,感谢你们这几天的
照顾和治疗。”
4月9日下午4点,
市民姚先生提着行李,快步走出上海
普陀区跨采中心方舱医院。
他是普陀区首批出舱的57名
康复者之一。
4天前,姚先生被转入方舱时,
被确诊为一名轻症患者,
还伴有发烧等症状。
经过细心治疗,
他很快康复,“由阳转阴”。
“‘出舱’啦,感谢医护人员的关心!”
离开方舱前,他还不忘
和送行的“大白”们合影。
(普陀区首批出舱的部分康复者走出跨采中心方舱医院)
01
符合哪些条件才能康复出舱?
跨采方舱医院院长、普陀区中心医院
副院长殷佩浩介绍:
根据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(试行第九版)》的指导意见,
感染者间隔24小时以上的
两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,
连续3天无发热且呼吸道
症状明显改善的,
符合条件可以出舱。
出舱前,方舱医院会
与街道、社区联系,
做好接收、转运工作。
康复人员即便回家后,
也要严格居家管理,
做好健康监测,定时核酸检测。
02
新冠康复者顺利出舱的背后,
是医疗人员不舍昼夜的付出。
目前,这里由普陀区中心医院等3家
医院的123名医护人员
共同承担医疗服务,
他们来自感染科、儿科、心理科等。
“我们尽可能提供全面又个性化的服务。”
该方舱医院医疗组组长、
普陀区中心医院感染科
副主任医师陈蓓说。
目前,这里基本满舱运转,
而她会就各种健康问题参与会诊。
“有的人皮肤创伤,要指导用药治疗;
有的人刚做完小手术,要拆线换药;
还有不少患有慢性病,要配药和观察。”
从4月3号晚收治病人开始,
她几乎每天只睡两三小时,
大部分时间,都在不厌其烦地
接打电话、协调所需。
“从一卷卫生纸、一双拖鞋,
到盯着准时送餐,
再到小心转运患者,
我们都尽量考虑周全,
让住在这里的人们更满意、更放心。”
(陈蓓医生解答新冠康复者治疗和出舱情况)
03
其实,这家容纳2272个床位的方舱医院,
是由上海跨国采购会展中心改造而成。
5万平方米的巨大空间,
改造也需要巨大努力。
普陀区中环集团的徐雪炜,现在担任方舱医院副院长:
“我3月31日就来了,和大家奋战3昼夜,
搭床位、拉设备、建板房,全力营造安全的入住环境。”
10天过去,他的络腮胡已长得
连口罩都遮不住。
“顾不上个人形象啦!”
如今,他每天还要负责
整个方舱的生活保障。
“餐食清淡,营养均衡,
早饭有皮蛋瘦肉粥,午饭有红烧鸡块。
我们尽快及时配送,少让大家等待。”
(徐雪炜解答跨采中心方舱医院前期建设和餐饮保障情况)
04
除了医务人员,
方舱医院的后勤工作也至关重要。
饭菜发放、情绪维稳、物资搬运,
都由保安、保洁来做。
同时这里每天产生不少医疗垃圾,
具有较高危险性。
稍有操作不慎,
就可能对工作人员造成感染。
“我们配备120名保安、105名保洁员
和10名消杀人员。
他们都经过医疗防护的专业培训,
每天两班倒,24小时
顶着高温辛苦工作。
光是穿脱一件‘大白’防护服就得半小时。”
普陀区西部集团下属西部物业总经理朱嘉寅说。
当被问到这些后勤人员是否来自上海时,
朱嘉寅的语调里透出满满的感动:
“不是,不是。
他们真的是来自全国各地。
这些人很多都是志愿者,
知道上海遇到困难,
一两天时间内就集结完毕,
走进这里支援我们。”
(朱嘉寅解答跨采中心方舱医院后勤团队专业培训情况)
文/邱超奕、申少铁
本文责编:冯 华、邱超奕